讀《阿拉斯加之死》已經是一年多前的事情,劇情走向都記得,但某些細節、對白無法完全記清。剛才看完電影,還是湧上許多感觸。
片尾男主角將死之際,有這樣一句對白:To call each thing by it’s right name. 用正確的名字稱呼每件事物。
我在想何謂正確的名字?或許要以佛家裡所謂的直觀來看事情,才能看見事物真正的名字。人ㄧ生下來就被賦予各種身分標籤,負載複數的身分標籤,構成一個身份認知。舉止言行被要求符合身分標籤,一旦不符,便是和世界有所牴觸。這個雖已在《保持著沉默目送人向生命走去》這篇提過,還是忍不住想再提一次。
如果我們能夠直觀身邊的人,就能看見每個人身為人的相同本質,而不是只能看見所被給予的標籤。若以我為例,用直觀的方式看我,我只是ㄧ個人,應該說連「人」也不是,「人」是用來稱呼我的字,而非「我」。直觀我的結果,會看到,我只是「我」。在我身上看不到一個男生、學生、某人的兒子、某人的哥哥、社會公民。那麼無論我做事情都不需要大驚小怪,因為我不活在某種身分框架裡。
很可惜的是,往往最先被看見的是標籤,而不是人身為人的事實,造成許多人以一種和世界抵觸的狀態生存。用這論點來看看有些人認為男主角太過自私、不負責的說法,也就不需要多說什麼來反駁了。
當然我的說法,不見得全然正確,我ㄧ直認為很多事情沒有所謂正確的解答,有的只是從不同面向觀察所得到的看法。今天先寫到這。
片尾男主角將死之際,有這樣一句對白:To call each thing by it’s right name. 用正確的名字稱呼每件事物。
我在想何謂正確的名字?或許要以佛家裡所謂的直觀來看事情,才能看見事物真正的名字。人ㄧ生下來就被賦予各種身分標籤,負載複數的身分標籤,構成一個身份認知。舉止言行被要求符合身分標籤,一旦不符,便是和世界有所牴觸。這個雖已在《保持著沉默目送人向生命走去》這篇提過,還是忍不住想再提一次。
如果我們能夠直觀身邊的人,就能看見每個人身為人的相同本質,而不是只能看見所被給予的標籤。若以我為例,用直觀的方式看我,我只是ㄧ個人,應該說連「人」也不是,「人」是用來稱呼我的字,而非「我」。直觀我的結果,會看到,我只是「我」。在我身上看不到一個男生、學生、某人的兒子、某人的哥哥、社會公民。那麼無論我做事情都不需要大驚小怪,因為我不活在某種身分框架裡。
很可惜的是,往往最先被看見的是標籤,而不是人身為人的事實,造成許多人以一種和世界抵觸的狀態生存。用這論點來看看有些人認為男主角太過自私、不負責的說法,也就不需要多說什麼來反駁了。
當然我的說法,不見得全然正確,我ㄧ直認為很多事情沒有所謂正確的解答,有的只是從不同面向觀察所得到的看法。今天先寫到這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