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5月6日 星期三

文青不文青

之前常在一些部落格上看到有人玩文青問卷,有在看部落格的人應該多少都看過。大部分玩這個問卷的格主幾乎都用幽默的口否認自己是文青,大概是不想被歸類成某種典型(或是文青總讓人覺得有點彆扭),像公主在英文版雙陳記《A tale of two cities》填的詞:Try not to be one of kind.

那個問卷的問題我大概瀏覽過,我想我至少符合其中列出的一半條件,喜歡閱讀( 問卷裡特別指出村上春樹 ),關注社會議題,看(聽)沒那麼pop的電影、音樂,戴黑框眼鏡,頂著歐美式的高層次髮型(不過我上個月剛換髮型,從披頭四變成妻夫木聰頭),典型的文青形象。若說我是文青,我大概不會特別排斥。

畢竟那只是建構起身分的各種符號之一,我的本質不因此有所改變,關於自己的樣貌,始終心中有譜。像伍佰喜歡村上春樹,甚至寫了一首挪威的森林,又喜歡攝影,也是文藝青年;同時卻又是搖滾的台客,他不因為被說是文青骨子裡台客的血液就被消滅,不因為被說是台客而文青的部份就不見,怎麼說他,他就是他那個樣子,別人的說法並不影響他本身。

姑且不論這些,我週遭的文藝青年(如果不喜歡被叫文青的還請原諒),至少有關切社會議題的熱血,人權問題、西藏自由、樂生療養院、三鷹部落、公平貿易等等…..太多太多。這類議題有許多人壓根沒聽過,畢竟電視新聞不太會出現這類議題(即使有也是一閃即逝)。這些問題都是需要有人關切和注目,即便我們不見得有巨大而確切的力量,總有些小事情是可以從自身做起的。

2 則留言:

Muuu 提到...

很多時候只是害怕被抹平、失去了自由度、被規馴,就像你引用公主的話:try not to be one of kind. 以前文青代表與眾不同的聲音與對弱勢的關懷,但這份問卷卻讓人有被貼上標籤、收編的焦慮感吧。

但我總以為,符號的意義是自己給的,是否被污名化還是看自己給出怎樣的填充物。

林蔭 提到...

“符號的意義是自己給的,是否被污名化還是看自己給出怎樣的填充物。”

你說得極是!!